文/晏子萍、賴麗秋
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,不僅打亂生活秩序,在人際間拉起一道牆;為了因應疫情,大家不得不改變既往的生活習慣,同時許多傳統觀念也迫於疫情管控下,必須適時修正。
改變不一定不好,尤其在科技、網路應用普及下,善用科技協助,可以讓因為疫情必須與外界隔離或是減少接觸機會的人,仍然可以保持與外界的溝通,不至於產生嚴重疏離感。但完全仰賴科技也絕非最佳選擇,因為實際面對面溝通與通過通訊設備見面,還是不一樣。
為了避免疫情擴散,很多人被迫停止清明祭祖掃墓,於是以線上掃墓取代實地掃墓,有人可接受,有人還是覺得不倫不類。為了避免群聚感染,許多養護機構拉起封鎖線,暫停家屬探視;出發點雖是基於善意,卻也因此讓許多子女長時間見不到親人,也讓機構內長輩因為見不到子女而心情鬱悶。所以,科技應用有時還是無法真正取代人與人的實際接觸。
高齡社會、少子化,照顧資源有限,必須適時引用科技來協助。除了協助照護的諸多科技應用,「吃」這件大事也不容忽視。想像一下,未來的餐桌不需要大廚,只要動動手,食物就「印」出來了,神奇吧!雖然食物3D列印還在持續發展中,但也許有一天,這種食物可能會改變長輩的餐桌,就像許多新科技一樣!
科技融入生活 顛覆傳統思維 全球數位化下的新衝擊
「全球化」為世界的經濟發展與文明躍升帶來劇變,但也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往來頻繁,因此讓這一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(COVID-19)疫情迅速擴散,雖然近年來「實體全球化」漸有退潮的現象,但因為疫情的影響,不但加速了「數位全球化」,更因為各國紛紛祭出鎖國政策、自主生產和內需供應、人類社交距離擴大,讓數位科技應用成為全球化的新面貌,但是人工智慧除了節省時間與取代人力之外,如何融入生活才是科技與設計思維的真正內涵。本篇以傳統的祭祖掃墓、日常的院所探病、以及愈來愈熱門的線上學習,來探討「科技」和「人性」如何攜手合作,創造更大的價值,並滿足熟齡族的需求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Life Plus熟年誌》2020年5月號;加入《熟年誌》粉絲團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