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「精神治療」,大家應該會想起西格蒙德.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的精神分析或榮格的分析心理吧?
相較過去,現代的心理治療變得更加多樣化。我們依然能用過去的心理概念,諸如:潛意識(Unconscious)、超我(Superego)、原型(Archetypus)、阿尼瑪(Anima)和阿尼瑪斯(Animus)解釋人心,但我們也能用接納、承諾、價值和目標等現代心理概念去解讀。
不只心理分析概念變得多元,心理療法的種類也變多了。近來受到矚目的是第三波行為治療(3rd Wave CBT),包括「行為活化治療」(Behavioral Activation)、「接受與承諾治療」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),以及「辯證行為治療」(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)。
此外,我想提的另一種療法是「慈悲焦點治療」(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),正如其名,
慈悲焦點治療是藉由對自己和他人產生慈悲與憐憫情緒,以擴張與憐憫相關情緒為目標的療法
慈悲焦點治療認為人的情緒由三種系統調節
第一個系統是「威脅保護系統」 (Threat-Focused, Safety-Seeking System) ,工作、健康或愛情遇到危險時就會啟動這個系統。
這個系統主要由血清素操控。現今的社會是讓我們的威脅保護系統持續性「開啟」(On)的世界,人們再努力也無法擺脫失業危險,再努力保健也阻止不了日益增加的癌症患者數目,再加上意想不到的狀況和意外時時打擊我們。假如威脅保護系統持續處於開啟狀態,血清素將逐漸枯竭。
血清素能讓我們感到「安全」,它能調整我們處於危險現實中的情緒,使我們保持平靜。大部分的抗憂鬱劑都能抑制血清素再吸收,或是直接作用於血清素受體,使其提高活性度,幫助憂鬱症患者逃出憂鬱和不安。
第二個系統是「歸屬與撫慰系統」(Affiliative-Focused, Soothing System),當個體因壓力而變得憂鬱時,啟動這個系統能使個體透過他人的撫慰平復心情。
過往一直認為人類面對壓力會做出戰鬥或逃跑(Fight & Flight)的反應,但經研究證實,人們更常出現照料與結盟(Tending & Befriending)的行為反應。人們被上級訓斥或面臨和戀人分手的危機時,如果能獲得來自他人而非自己的撫慰,就能感覺到親密感,從而恢復平靜。
催產素是形成信賴感、親密感和紐帶感的要角。催產素不是只有女性懷孕或哺乳時才會分泌,對男性來說,催產素就像抗利尿激素一樣,也是重要的荷爾蒙。催產素能阻止壓力荷爾蒙的負面作用,穩定血壓和血糖。
在充斥著各式各樣壓力的世界,我們想守護健康就需要更多的催產素。想讓催產素產生最大效果?很簡單,增加「親密接觸」就可以了。握住心愛家人的手、擁抱他們、拍拍他們的背等親密接觸,就能刺激催產素分泌。
簡單來說,只要留在人的身邊增加友情就能刺激催產素發揮效用,就算沒有肢體接觸,只要能感受到親密感和紐帶感,我們體內就會產生更多的催產素。
「誘因導向行為驅動系統」(Incentive-Focused,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),則與上述兩個系統互補相成地運作。這個系統由多巴胺主導。
多巴胺是驅動我們大腦補償系統的神經傳導物質,當我們面對危險而不安時,這個系統就會開始運作。運作方式有兩種,其一是追求當下快感。然而,追求短時間內的當下快感,會誘發酗酒、賭博、性愛和沉溺精神刺激藥物等行為,雖然能讓我們暫時擺脫不安情緒,卻可能導致將來陷入更大的危險。
另一種運作方式就是不顧危險,為人生目標持續地犧牲奉獻。專注於人生價值和目標的行動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,我們會感受到熟能生巧、成就感和快感等情緒,也是多巴胺所致。這種運作方式會緩慢分泌出多巴胺,帶來的刺激感較小,不過就像溫突房✽的溫度一樣,是長久持續的。最重要的是,這種運作方式不會帶來後遺症,而是會帶給我們名為「幸福」的情緒。
握住心愛家人的手、擁抱他們、拍拍他們的背等親密接觸,就能刺激催產素分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