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晏子萍
在昔日,抗生素有如萬靈丹,大家趨之若鶩,時至今日,抗生素卻被視為毒蛇猛獸,大家避之唯恐不及。究其原因,藥能治病,也能致命,若抗生素不當使用,恐讓細菌產生抗藥性,使得疾病更難治癒。
細菌≠病毒 了解抗生素使用時機
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也不斷提出警告,由於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愈來愈快,超級細菌種類可能將會愈來愈多,如何防止這樣的情形不斷惡化,除了醫護人員的第一線把關之外,這次我們將透過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梁雅富的解說,為我們建立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,以達到守護健康的目的。
「抗生素的發明可以說是一場無心插柳的意外,它是由科學家佛萊明在一次受黴菌汙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實驗時,無意中發現黴菌分泌的某種物質可以殺死細菌,後來再經過多位科學家與藥廠共同努力,最後讓盤尼西林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問世,就此改變了歷史。」梁雅富表示,抗生素在今日已經有許多種類,主要作用就是抑制細菌的生長或是殺死細菌,醫師會因應不同的病因及症狀來正確給藥。
在過往,許多民眾視抗生素為消炎藥,導致目前許多人仍將抗生素與一般消炎藥混淆。梁雅富指出,抗生素主要是對抗細菌的利器,不具消炎止痛的效用;而消炎藥則可以抑制發炎、緩解症狀,卻不能清除致病源。所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。
民眾常有的另一個錯誤迷思則是,感冒或是流感一定要服用抗生素,梁雅富強調,一般常見的感冒與流行性感冒,大多數都是由病毒引起,而非細菌導致,因為抗生素只能殺死細菌,無法殺死病毒,所以使用抗生素無法治癒或減緩由病毒引起的發燒、流鼻水、喉嚨痛等感冒症狀,也就是說感冒與流感通常不需要抗生素。雖然有少部分的感冒是由細菌引起,但仍需要經醫師診斷後,才能正確給藥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Life Plus熟年誌》2020年2月號;加入《熟年誌》粉絲團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