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晏子萍 攝影/劉威震
文學家歌德說過:「音樂是流動的建築,建築是凝固的音樂。」古建築不僅如此,它們更是集歷史、文化、美學、藝術於一身,不論磅礴宏偉,或是細緻精巧,一磚一瓦、一梁一柱,在在令人嘆為觀止。
家學淵源 與建築結不解之緣
造訪台灣古建築權威李乾朗,他的工作室內層層疊疊放滿了書籍資料,可謂卷帙浩繁、汗牛充棟。我們還見到還多把電吉他點綴其間,問明原委,原來通古博今的李乾朗也是熱門音樂的愛好者,年輕時在大學送舊迎新的晚會上,都可見到他的身影,這位為人謙和、多才多藝的古建築學家,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。
「我們淡水李家擅長營造,尤其是蓋了許多石頭屋,改善了當時的居住環境,但是祖父不希望子孫一直僅為工匠無法成師,因此我的父親進入建築科就讀,那所學校即是後來的台北工專,也就是今日的台北科技大學。」李乾朗告訴我們,後來父親成立營造廠,設計建築了許多橋梁與電影院,因此說起建築與李乾朗的關係,可謂是家學淵源。出生於大稻埕的李乾朗有2個舅舅,一位是畫家,另一位則是卓越的音樂家,他承襲了來自父親李啟庚的建築專業,以及母親家族的藝術涵養,得天獨厚,造就了李乾朗日後與建築的「一世情緣」。
李乾朗的藝術細胞很早就得到啟蒙,年少時即隨淡水知名畫家陳進輝研習繪畫,就讀師大附中時,又參加李賢文創辦的附中寫生會,其中一位同窗亦是美術同好,就是後來催生校園民歌運動的李雙澤。李乾朗告訴我們:「李雙澤不但繪畫功力極佳,又彈得一手好吉他,他教我彈吉他,也因此讓吉他音樂陪伴我到現在,當時我們還組了一個樂團,也常常受到校園晚會的邀約演出。」李乾朗拿起電吉他,信手彈了幾個和弦,架式依然十足,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,不論繪畫、音樂或是建築,只要是他喜歡的,就一定樂在其中,表現卓爾不凡。
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熟年誌2019年8月號(NO.89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