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謝佩珊
「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病症本身,而是那些錯誤的偏見。」這是失智症患者,同時是《失智症的我想告訴你們的事》一書的作者佐藤雅彥,他在書裡所要傳達的真切心聲。雖然失智症問題已成為不分地域、種族與國家,世界上的每一分子都得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,但令人遺憾的是,仍有不少人對失智症存有錯誤的認知。這些誤解包括將失智症與癡呆、無行為能力、失去智能劃上等號,甚至視為不治之症。錯誤的偏見帶給病人的遺憾不只打擊他們接受治療的信心,更是失智症的最大敵人。
失智症絕非不治之症 10大警訊留意長者的變化
本次,我們將請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議謙、臨床心理師凃吟穎,以及失智症個管師吳淑菁帶領讀者來了解及早發現、及早診治對失智症病人的重要意義何在;還要告訴大家醫療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,協助失智症病人保有生活能力外,也讓家屬與照護者得到喘息的空間及相互支援的力量。
有關失智症的種種議題,不管在台灣或其他地方,皆持續不斷地被廣泛討論與高度關注,這除了與高齡社會下疾病盛行率提高有關,也和長期照護問題環環相扣。對於失智症的報導,相信大家都看過類似的新聞,例如「這是一種比癌症還可怕的疾病,一旦得了就很難挽救了」,或是「失智症藥物的研發,截至目前並無突破性的進展」。許多民眾看了上述報導後,不只對疾病的醫治失去信心,更在無形中將失智症貼上不治之症的標籤。
對此,劉議謙表示,「失智症並不是絕症,更非無法挽救的疾病,這是我一再要跟大家澄清與呼籲的地方。事實上,在臨床經驗裡,有為數3分之1的病人,若他們在輕度時期就獲得正確診斷及接受藥物治療,幾乎都能有效延緩退化的情況,並改善認知功能;另有3分之1的人,則是維持持平。這也就是說,近3分之2的人都能保持在穩定狀態或得到改善。」
更多精采內容,請見《熟年誌2019年7月號(NO.88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