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不是老人專屬疾病
根據衛福部103-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,18歲以上民眾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,估計全台共有462萬人。調查結果也顯示,國內18-39歲年輕人的高血壓盛行率為4.7%,意思是平均約每21個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,所以高血壓並非一般人所認知的「中老年病」。
高血壓是一種心血管疾病,指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的一種慢性疾病,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,因此常被忽略,所以高血壓又被稱為「健康的隱形殺手」。
血壓怎麼量才正確?
血壓分為收縮壓和舒張壓,收縮壓就是指心臟在收縮時血管壁的壓力,舒張壓則是指心臟放鬆時血管壁的壓力。除了一台合格的血壓計外,量血壓還有以下注意事項:
1. 固定量測時間,量完記錄時間和數值:
且剛洗完澡、剛吃完飯或剛運動完,都不適合量血壓,此時離血壓平均值偏差較大。
2. 避免情緒亢奮
量血壓前30分鐘不可抽煙或食用咖啡等刺激性食物
3. 左右手都要量:
坊間傳聞,血壓要量左手,因為左手離心臟比較近。但其實血壓會受到天氣、情緒等各方面因素影響。左手、右手各量一次,選擇血壓高的當標準,才是正確量血壓的方法。
4. 身體呈坐姿測量,手臂位置與心臟同高。
5. 壓脈帶綁手肘上2指寬即可,綁後可伸進1指的空間。
6. 選擇適合自己手臂寬度的壓脈帶,通常以繞一圈半為基準。
7. 量血壓時身體放鬆、禁止交談。
血壓高了怎麼辦?
高血壓長期不理會,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威脅生命安全。國民健康署有以下建議:
- 18歲以上如果血壓低於120/80 mmHg,可維持每年至少量1次血壓。
- 血壓範圍在120/80-140/90 mmHg之間,為高血壓前期,可能發展成為高血壓,建議改善生活型態,並尋求醫療人員評估後續血壓變化情形。
- 血壓值超過140/90mmHg,建議尋求治療,避免以心臟病、中風、腎臟病等併發症發生。
如何預防高血壓?
1. 均衡飲食 盡量低鹽清淡
還有食用脂肪含量低的食物、大量水果、蔬菜以及全穀物也很重要
2. 規律運動
經常運動的人得高血壓的風險比不常運動的人要低20%-50%,即使是每日作點輕量運動也可以幫助降低高血壓風險
3. 維持健康的體重
體重過重或肥胖者,會比BMI值正常者多出2~6倍罹患高血壓的風險。超出正常體重的人,應該減重。體重正常者,應該繼續保持良好的BMI指數,避免肥胖。保持體重除了可以預防高血壓,還能降低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
4. 限制飲酒量
過量飲酒可能導致血壓升高,男性每日飲酒量不應超過2杯;女性每日則不超過1杯。
5. 戒菸
抽菸除了造成血壓升高外,還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
6. 做好壓力管理
壓力會讓血壓暫時上升,但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就可能導致高血壓。學習放鬆、管理壓力,不僅有助於高血壓發生,也增進身心靈健康。可以試試運動、聽音樂、冥想、深呼吸以及休閒活動。
7. 定期量血壓
- 正常人至少每個月量一次
- 40歲以上、停經婦女,每星期一次
- 高血壓患者遵循「722原則」
高血壓患者 居家自我管理 722原則
每週量7天、每天量2回(早晚一回)、每回量2次(間隔一分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