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,而不是正常的老化。如果大家都能了解失智症的病程與症狀,必定能有效幫助病人、家屬預做準備,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。若是教育孩子與社會大眾及早學習相關衛教知識,就可以用更多的關懷,營造失智友善的社會氛圍。
文/晏子萍
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結果顯示,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,約每100人即有8位失智者,而80歲以上的長者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。台灣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,雖然各醫療院所及公民營機構,均針對失智者及家屬提供相關門診醫療與協助資源;但是,社會與一般民眾是否真正了解什麼是失智症?是不是對失智症仍存有這只是「老化」的刻板印象呢?
「台灣失智症協會」祕書長湯麗玉及「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」社工主任陳俊佑皆認為,如果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就學階段即獲得失智症相關知識,並且學習如何與逐漸失去記憶的長輩相處,或許可以減少日後生活上的摩擦與衝突,更可以讓大家自我警惕,及早養成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,擺脫失智可能,度過自主的快樂人生。
面對失智 10大警訊不可不知
說起「失智」的議題,沒有切膚之痛的人,可能無法了解失智對於一個家庭所造成的衝擊,甚至許多人是因為觀看電影,才因此對「失智症」有一點認識,除了今年暑假才放映的《阿嬤,不要忘記我》以及《漫長的告別》之外,《我想念我自己》、《明日的記憶》,以及國人拍攝的紀錄片《被遺忘的時光》等,都是讓觀眾記憶深刻,而且引起廣大迴響、極具討論性的影片。
雖說人生如戲、戲如人生,但是電影情節的編排與鋪陳,有的時候還是會對真實狀況有所美化,而且失智者的症狀百百種,且會因不同的病情程度而有不同的狀況發生,所以要學習失智症的相關衛教,我們就必須從失智症的初期症狀開始著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