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圖片來自 Pexels
高齡期的營養
▶高齡期指的是65歲以上,到75歲為止屬於前期高齡者,75歲以上為
後期高齡者。
▶低營養是造成臥床的原因之一,需特別注意。
過瘦的人須注意低營養的問題
高齡期指的是65歲以上(還可細分為75歲為止屬於前期高齡者,75歲以上為後期高齡者)。
進入高齡期,會出現肌力及體力低下、骨量減少、內臟機能低下、記憶力低下等老化現象。
自行處理飲食的高齡者,可以參考「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(2015年版)」的數值,依健康狀態及身體活動量等計算熱量及營養素的必要量。具有輕度疾患的情況下,必須考慮到疾患本身及藥物的影響,同時攝取足夠的營養。特別是低營養的問題容易造成肌少症及免疫力低下,也是臥床的原因之一,需特別注意。
身體的營養狀態可以由血清白蛋白濃度及血色素量(血紅素濃度)推測。關於低營養的預防,BMI未滿18.5過瘦的人,及半年之間體重減少2∼3kg的人都需要特別注意,並且設法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及ω-3系列脂肪酸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。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是防止身體機能衰退所不能缺少的要素,同時進行運動可以提升肌少症的預防效果。
鈣及維生素D可以有效地預防骨折,照射到紫外線時體內也會產生維生素D。進入高齡期後,味覺會衰退,很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的鹽分,在調理上要盡可能減鹽。高齡者也不容易察覺口渴,為了不要出現脫水症狀,還要頻繁地從飲食之外攝取1∼1.5 L的水分。
考試重點名詞
脫水症狀
身體的水分及電解質不足的狀態。在體重減少1 ∼2%,尿量也減少的程度還不容易發現。到了3∼9%的中等程度時,會出現頭痛、想吐、暈眩等症狀。達到10%以上時就會有死亡的危險。
關鍵字
肌少症
肌肉量減少、肌力低下(握力等)、身體機能衰退之中符合2個以上,就稱為肌少症。因為跌倒及骨折而導致需要照護的可能性很高,所以需要特別注意。
血清白蛋白濃度
白蛋白是血液中主要的蛋白質,是觀察營養狀態的指標之一。
血色素量(血紅素濃度)
血液檢查的項目之一,是診斷缺鐵性貧血的判斷依據。進入高齡期後數量有減少的趨勢,因此也是觀察營養狀態的指標之一。
高齡期的飲食攝取基準
取自「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(2015年版)」(厚生勞動省)
高齡者的代表性低營養成因
1 社會性成因
獨居 / 長期照護資源不足 / 忽視 / 孤獨感 / 貧困
2 精神及心理上的成因
認知機能障礙 / 憂鬱 / 對誤嚥及窒息的恐懼
3 年紀大的關係
嗅覺及味覺障礙食欲低下
4 疾病方面成因
器官衰竭 / 炎症 惡性腫瘤 / 疼痛 / 假牙等口腔內問題 / 藥物副作用 / 咀嚼.吞嚥障礙 / 日常生活動作障礙 / 消化道的問題(下痢.便祕)
5 其他
不適當的飲食形態問題 / 營養相關的錯誤認知 / 醫療者的錯誤指導
本文節錄自:超圖解營養學:從零開始建構營養學基礎
作者: 渡邊昌/ 監修 譯者 / 徐瑜芳
出版社:台灣東販 (本文經授權轉載)原文出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