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常常遇到這些喪親者周圍的親友問我:「這樣正常嗎?對嗎?好嗎?」
我認為,不需再以社會主流聲音的「正常、正確」標準套在自己身上,評價自己。二分法的邏輯判斷,並不能帶給我們治癒,反而帶來恐懼。對生命遭逢猛烈撞擊的人來說,生活、人生都像被命運扭曲了,所遭逢的一切也不再是常態生活的狀態,被拋出「日常軌道」外,又怎能再以常態生活的眼光與評價和要求呢?
無論怎麼做,我相信都有理由與意義。把家中所有關於死去親人的遺物丟棄,或保持原封不動,都可能來自於內心不想承認這段關係就此失去,或不想再經驗失去的痛苦,也可能都是他們心中認為最能維繫生存意念,勇敢活下去的做法。
有些人需要暫時封閉所有的記憶,來克服自己面臨的巨大悲痛與生存威脅;有些人則必須不斷的憶起、再憶起,不斷的以為親人還在身邊來度過生命的艱難時期。這些都是人為了因應強大威脅與壓力所產生的防衛機制。這防衛機制能撐一時,卻非永久,因此必定會有一個時候,當防衛機制不管用時,那否認與不想面對、承認的分離痛苦便會真實顯現。
因此,不需要心急,一直深信生命會出現一個適當的時機,來幫助人們拿出力量與能力,面對自己一直未完成的事物,包括處理悲傷、完成自我療癒。
本文授權轉載自 於是,我可以好好說再見:悲傷療癒心靈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