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我們最常聊天的對象是誰呢?媽媽?還是通常不會列入聊天對象的爸爸?在我們長大成人後,主要的談心對象是朋友,戀愛結婚後則是換成了配偶;如果是工作狂,也許和同事的對話時間會比家人更長。無論如何,我們最常說話的對象其實是自己,即使我們沒意識到。我們在日常中會不斷地和內在對話,這就叫「自我對話」。
多留心觀察自我對話,就能覺察自己被什麼樣的情緒所支配
性格樂觀的人會不斷對自己喊「加油」,遭遇動搖內心的危機時,懂得安慰自己「沒關係」;事情不如意時,也會說「你已經全力以赴了」。就算家人、朋友和戀人不對他們說這種話,他們也能自我安慰。這和每次碰到壓力就感到不安、憂鬱度日的人相比,其自我對話是不一樣的。
一位二十多歲的女性上班族來看診,她因為忘記回報某件事而被上司指責,即使只是一個小失誤,她卻立刻變得很憂鬱且無精打采。其實在這種情況下,不管是誰都會感到壓力,有憂鬱情緒是正常的。不過,她每次遇到類似的事就會陷入情緒低潮,不是大問題也會一秒萌生離職念頭,有氣無力地自責說「討厭自己」、「什麼都不想做」。
人誰無過,況且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失誤。我們經歷的小失敗永遠比成功多,再怎麼追求完美,失誤和失敗必然如影隨形。所有人都一樣,只不過遇到這種事的時候,大家的反應有所不同罷了。
憂鬱症患者常見的思維有二
第一個是 「自我批判」(Self-Criticism)思維。患者會批判自己的不完美,自責天生的缺點、怪自己無能,就連小小失誤也會痛罵自己:「我辦不到!我像個傻瓜!」 遭遇小小失敗也會說:「我真是一事無成,做了也沒用。 」處於壓力下,腦中自動浮現的自我批判聲音,會使情緒很快地陷入憂鬱低潮。
第二個是「反芻」(Rumination)思維。患者會回憶過去,說著:「我為什麼會那樣做?我不應該那樣做…… 」回想過去固然很重要,反省就是反思錯誤、汲取教訓並找出對策;反省,也是檢討自身行為,培養不斷朝著目標前進的自我調節(Self-Regulation)能力的必要因素。然而,過度沉溺於過去的錯誤就成了反芻,不要把反芻誤當成反省。反省會讓人找回活力,而反芻正好相反,會讓人越來越憂鬱。錯把反芻當反省,會使自己陷入困境。而憂鬱症患者的腦中,就會迴盪反芻與自我批判的聲音。
讓我們從大處著眼人生吧!失誤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
我們的人生以百分之九十八的平淡為基礎,偶爾能取得百分之一的成就,剩下的百分之一則由失誤和失敗填滿。在整個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軸上,失誤會稀釋成細小塵埃,大錯也會被削減,就算是一次重大失敗也無法完全抵消在此之前的成果。總之,把自己置身遠處,看得長遠,這樣才能減少許多憂鬱。
現實本就艱辛,不要自我折磨。如果每次受到壓力就變得憂鬱,要記得檢視自我對話,確認自己是不是被自我批判的聲音左右了。若是發現自我對話充斥著負面內容,就試著換個方式對話吧!
「至今為止我很努力,做得也很好,現在的失誤不過是小瑕疵。放遠看是看不見的,以後做得更好就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