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做居家復健時,我們常常以任務導向的訓練方式,做為復健的手法,藉由「功能性、高頻率」的訓練及強度,以提升長者的生活所需的能力。
這樣的功能訓練方法有2種模式:
第1種就是「直接」操作生活任務做為訓練的方法,好比直接訓練個案吃飯、擦拭桌子、穿脫衣物或走路等等,就是屬於直接訓練方式。
第2種就是類似的「間接」功能性動作,做為訓練的方法。好比訓練個案疊杯子(類似吃飯的動作)或將呼拉圈套入身體(類似穿衣服的動作)等方式,就是屬於間接的功能性訓練手法
這兩種訓練方式,可以「減少個案的經驗類化及個別動作連結的所需訓練時間」,「讓訓練及目標的關係更為強化」,以提升個案的參與動機及復健成效。
但有時候太過刻意的功能性訓練
,是不是反而會有點怪異?或者在操作時的頻率太少、挫折感太大,而大大降低了訓練的成效?
好比,穿衣服這個動作,假設是洗完澡馬上做穿脫衣物的訓練,情境下是恰當的沒錯,但訓練的次數及頻率會不會因此而太少?若太刻意請個案重複穿脫,是不是個案覺會得麻煩而抗拒?以及直接的訓練方式是否會提升個案的挫折感呢?還是需要適度的輔具介入或引導呢?因此種種的情境都必須全盤的身心考量。
生活及復健應該分開來看
我的建議是「生活及復健應該分開來看」,好比我肚子正餓了,這時候卻要求我透過患側手來吃飯,過程吃得辛苦且緩慢,倒不如直接讓我用較好的手拿湯匙吃飯,來得有效率且痛快,相信這樣的方式,也較不會產生違和感或提升挫折感,因此建議可以透過下面兩種方法做些調整:
- 透過「直接」吃點心的時候,鼓勵用患側手訓練,點心非生活必須,但卻可以做為復健的獎勵,個案在執行起來意願也會比較大。
- 「間接」類似吃飯的動作,來訓練上肢的力量、協調,好比用湯匙挖彈珠放入另一個碗公內,就是屬於類似的動作訓練手法。
以上的復健方法及思維分享給大家參考,每個復健活動的設計,需要通盤的考量及設想,除了個案的能力外,更包含了生活層面、心理層面、情境環境層面,才能設計出適合個案的復健處方,若您還有其他相關的問題,可以詢問妳的醫生治療師們,做更一步的規劃及諮詢喔